最近这几年,咱们国内的零售业非常不景气,各大电商平台的崛起,给线下零售产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给你看个最新的数字吧,今年第一季度,在54家零售企业中,有41家的营业额在下降。咱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大型零售品牌,都没能幸免,比如说华联啊、友好集团啊、中百集团啊、银座股份啊、新世界啊等等。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百货商场、超市卖场、品牌专卖店等线下零售业,就掀起了一波关店潮。因为不盈利,索性就把店面都给关了,就连很多国外奢侈品牌也没能逃过这轮关店潮。
看到这种情况,不少人都在扼腕叹息,然后寻找应对之策,说不能再这么关下去了,再这么下去,零售业不就完蛋了吗?不过,最近在微信公众号“人文经济学会”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就说,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零售业关店潮是件好事儿,企业干不下去,自然就应该退出,关几家门店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作者表示,对于零售产业来说,进入和退出都同样自由,该死死、该活活,就不会产生那么多僵尸企业。你比如说,在钢铁、煤炭这些行业,就有很多僵尸企业,它们宁愿长期亏损也不退出市场。这是因为,钢铁、煤炭这些行业,大部分都是国企,占用贷款等资源多,地方政府也指望着它们来增加政绩和GDP。这样一来,银行怕坏账,地方政府怕GDP和税收下滑,就导致这些坏死的企业想破产倒闭都不行。结果就这么不死不活地耗着,给社会和经济造成非常大的麻烦。反过来咱们再看零售业,它占用的贷款和资源少,历史和“政治”包袱轻,无论是开店关店,都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你比如说,人家美国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其中不乏很多大企业。最近他们正在经历石油行业的破产倒闭潮,目前美国破产的能源企业数量,已经快接近十几年前通讯公司破产潮最严重时期的68家。去年,就连美国第二大煤炭生产商阿尔法自然资源公司都向法院提请了破产保护。
问题是,这么多企业破产倒闭,也没见人家美国人有多么惊慌,为什么?因为人家明白,自由进出的经济状态才有活力。换句话说,没有破产倒闭,就很难有新企业出现。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咱们现在的零售行业。其实啊,零售行业早就在酝酿产业升级,因为虽然有些领域产能过剩,但在有些领域却供不应求。
比如说,北京国贸附近有一个很小的免税店,每天人来人往,店员忙得不亦乐乎,美女老板也是粉丝无数,生意越做越大。因为同样价位的化妆品,欧美日韩的效果,比一般的国内本土化妆品的效果好很多。你看,这就是零售业供不应求的一个典型例子。
再比如,现在不少网络商家都推出了国外代购服务,具体的流程是:邀请你加入这家公司高管管理的客户群,高管通过微信直播采购信息,随时把消息告诉你。你如果对其中的什么物品感兴趣,就可以直接下单,一键购买。你看,这种通过微信客户群直接管理客户预期和服务的模式,也是零售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所以,总的说来,零售业的前景还是很大的,它在咱们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不但不会下降,反而还会增加。也就是说,尽管零售业遭遇关店潮,但大的行业机会依然存在,只不过现在大家拼的是质量和服务,而不再是以前那种野蛮生长的扩张路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个性化和定制化时代,厂家、卖家、买家直接交流,不再有中间环节,所以未来只要你的产品过硬、有特色、价格实惠、信息充分交流、具有健康理念,那实体店依然能活下来,而且还会活得更好。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人文经济学会”(零售业关店潮是好事)
|